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Many people wouldn’t understand anything and none would understand everything. 陈邕将其译为“谁都会懂得一点,谁都不会什么都懂。”,中国台湾师明睿先生译为“許多人啥都不懂,也不再有人什麼都懂。”,而徐彬教授是这样译的:许多人一无所知,也不再有人无所不知。11月20日下午 ,第三期翻译工作坊在党员活动室进行。山东师范大学7003全讯白菜网教授、世界翻译教育联盟翻译技术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译协翻译技术委员会主任及校企合作委员会秘书长徐彬教授应邀作讲,就“翻译中的批判性思维”一题为翻译硕士生作出阐释,旨在帮助学生冲破科技翻译的壁垒,打通学习方式的屏障,全方面、攻克性地进行翻译研究与学习。本次讲座由李静老师主持,教师张子宪及19、20级全体笔译专业研究生聆听讲座。
讲座伊始,徐彬教授结合自己多年从事翻译实践与研究的学术背景,帮助同学们建立科技翻译的信心,打破科技文本难翻的固有思想。他提到我国科技英语虽取得巨大进步,但相较其他方向的英语发展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我国明确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即学习外语的同时,也要发展其他专业。紧接着,徐教授通过对陈邕译本和师明睿译本进行比较的方式,为同学们讲解了《万物简史》翻译中的理解问题,使得学生收获颇丰。陈邕的译本中存在词语数字错误、词句理解错误、目标语言能力问题、不理解常识与理解力不够造成的问题、以及其他综合错误等,而中国台湾师明睿先生的译本则可圈可点。接下来,徐教授就书中“Quark(夸克)”一词的来源问题,展开讲解、演示、论述,在此过程中,徐教授展示了对原文究元决疑的理解精神和寻根探究的方法路径,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找出每个问题可能存在的原因并一一进行查证,同学们聚精会神地盯着讲义,随着徐教授一起进入探究的世界。最后,徐教授为同学们演示了不同译本比较的方法步骤,以及其他可运用于翻译的网络技能,具有很大的实际操作意义。徐教授长期从事翻译工作,出版译著40余部逾1000万字,他以自身的实践研究为同学们解惑答疑,以其深奥的专业知识、精深的专业素养和精益求精的翻译工匠精神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
此次讲座徐教授透过独特而又清晰的视角,为同学们讲解了翻译的细节与研究方法,使同学们认识到培养自身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培养该思维的要领与策略;也使他们习得了译本比较的翻译研究法,深刻地启迪学生翻译学习的新思想和新路径,也极大地提升了他们对翻译研究的浓厚兴趣。
(文/韩芳 图/祁德志 审核/肖健壮)
徐彬教授简介:
徐彬,男,1972年出生,山东师范大学7003全讯白菜网教授, 曾任英语系主任,现任山东师范翻译硕士中心主任。2012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翻译学院访问学者。长期从事翻译工作,出版译著40余部逾1000万字。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技术、翻译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发表论文20余篇,在CAT翻译教学和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出版有《计算机辅助研究论文写作指南》、《翻译新视野——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等学术专著。在《外国语》《中国翻译》 《上海翻译》《山东外语教学》等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主持2015年国家社科项目:汉学文史著作平行语料库建设及在中国文化外译 中的作用研究( 15BYY093 )。参与2016年度国家社科项目"郭沫若翻译作品版本演变研究及语料库建设”( 16BWW018 );参与中国社科院郭沫若研究所重大项目郭沫若全集(译文卷)整理编纂工作。参与2017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外海洋文化交流历史文献的整理与传播研究》( 17JZD049 )。出版有《宇宙为家》《链接:网络新科学》《爱因斯坦的宇宙》《艺术宇宙 》《宇宙传记》《素描精义》《救命的数学》《我为什么离开高盛》《当泡利遇上荣格》等(以上为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以及《苏菲的航海日志》(21世纪出版社)、 《文明的五个纪元》( 山东画报出版社)、《教学方法——应用认知科学,促进学生学习》(华东师大出版社)、《科学与宗教》(山东人民出版社)《极简科学史》《大历史,小世界》等50余部译著,总字数超过1000万字。